日前,国务院印发《全面深化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全面深化方案》),提出要创新合作发展模式,成为服务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、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。昨天下午,浦东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举措出台,将重点推进设立“一带一路技术贸易措施企业服务中心”在内的五项工作。
浦东新区区委常委、副区长、中国(上海)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陆方舟介绍,重点推进的五项工作包括设立“一带一路”技术贸易措施企业服务中心、深化境外投资服务平台建设、加快建设“一带一路”国别(地区)进口商品中心、增强“一带一路”金融服务功能、加强“一带一路”人才交流合作等。
旨在打破技术贸易壁垒
国家质检总局支持上海自贸区设立“一带一路技术贸易措施企业服务中心”,是落实《全面深化方案》要求,率先探索打造互联互通监管合作新模式,在认证认可、标准计量等方面开展多双边合作交流的一个重要项目,是质检部门进一步深化改革、简政放权,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、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又一创新举措。国家质检总局通关司副司长邸连柱表示,国家质检总局可在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,收集、编译、分析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口岸措施、通关程序、技术法规、产品标准、优惠原产地规则等信息方面为企业服务中心提供帮助和指导。
国家质检总局标法中心副主任王力舟则介绍,中国企业的产品要想进入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,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。放眼当今国际贸易,关税壁垒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,取而代之的则是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。统计显示,40%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过技术性贸易壁垒,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,而这其中80%的原因是因为信息不对称,不了解、不熟悉当地市场对于相关产品质量的技术要求。因此,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“一带一路”技术贸易措施企业服务中心,就是要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研究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,对质量安全风险做出有效监测,推动技术标准互认,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。
服务中心未来将有八大功能,包括开展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便利化、互认机制、标准化体系及溯源机制的研究和应用;开展沿线国家和地区质量安全风险监测,形成第三方质量安全评估报告,开展沿线国家和地区质量安全指数研究;建设第三方企业质量安全、信用等级评级中心,通过信息互换,对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企业进行评级,实施“一带一路”合格贸易商计划;研究推进在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“一带一路”技术贸易措施民间联络点,开展口岸措施、通关程序、技术法规、产品标准、优惠原产地规则等领域的国内、国际交流与合作,研究探索对接、互认途径,为标准、检验检测、认证认可薄弱国家通过民间渠道提供咨询服务,服务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合作等。
自贸区“桥头堡”作用凸显
记者了解到,上海自贸区设立3年多来,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,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,坚持“引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有机结合,率先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,激活了市场活力。
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,“一带一路”沿线50个国家和地区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投资新设企业763个,利用合同外资37.6亿美元,主要涉及批发贸易、金融租赁、商务服务、科学研究等领域。自贸区扩区后的首家中外合作医疗机构——上海和睦家新城医院;“中格自由贸易协定”首个项目——格鲁吉亚葡萄酒(上海)展示中心;自贸区扩区后第一家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——上海兰京船舶管理有限公司;沙特阿拉伯在上海自贸区最大投资项目——沙伯基础工业公司上海研发中心都相继落户。
对外投资方面,去年上海自贸区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2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了108个项目,中方投资额达26.3亿美元。这些投资主要呈现四大特点:一是上海自贸区服务全国的平台效应显现,半数以上境外投资企业来自兄弟省市;二是大型国有企业“走出去”步伐加大,振华重工、锦江集团、上汽集团、光明集团等均通过自贸区开展境外投资业务,主要投向工程装备、食品、高科技等实体领域;三是股权投资企业加快集聚,弘毅、高盛、民生、鼎晖等知名股权投资企业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了境外股权投资基金;四是民营企业成为境外投资的主力军,华信、阿里巴巴等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约占九成,主要投向贸易、互联网、研发、医疗健康等领域,显现出民营资本的活力。
对外贸易方面,去年浦东新区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额达3339亿元,占进出口总额的19%。今年一季度对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28.7%,比平均水平高6.5个百分点,占比提高到20.8%。
与此同时,上海自贸区将加快建设“一带一路”国别(地区)进口商品中心。目前,自贸区保税区片区设立了中东欧16国国家馆,其中保加利亚、马其顿国家馆已经开业,捷克、斯洛文尼亚、克罗地亚等有意设立国家馆。下一步,上海自贸区将进一步发挥口岸优势,结合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建设,吸引建立更多的“一带一路”国别(地区)馆,同时推动国别(地区)馆与进口商品直销中心线上线下的互联互通。
让资源在“一带一路”上流动
2014年,上海自贸区管委会牵头建立了境外投资服务平台,集聚了42家专业服务机构,为服务企业“走出去”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下一步,自贸区将拓展服务功能,建立健全境外投资项目库、资金库、信息库,增设“一带一路”专栏,引入更多服务机构,提升跨境服务能力,打造境外投资服务平台2.0版。而这一切,都是为了通过打造多个平台,让各种资源在“一带一路”上流动起来。
增强“一带一路”金融服务功能,是上海自贸区的一大特色和优势。今年以来,金融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,比如,1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、上海证券交易所参与收购巴基斯坦证券交易所30%的股权;3月俄罗斯铝业作为首个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熊猫债等等。未来,上海自贸区将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与国际金融中心联动的优势,在“一行三会”的指导下,用好多层次金融市场,为沿线国家企业和项目提供直接融资;用好自由贸易账户功能,为“一带一路”相关企业提供跨境结算和融资服务;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、保险机构为国内企业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基础设施和投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。
“一带一路”为上海创造了更多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化人才合作交流的机会,也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注入了新动力。未来,浦东将制定发布“张江首席科学家500计划”,积极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,同时推动公安部“双自”人才新政落地,为“一带一路”高层次人才出入境和停居留提供便利,推进离岸创业基地、国际孵化器等平台建设,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。